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校地对接中落地生根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创新实践活动纪实
一、活动主题与思路
(一)活动主题
立足地方,服务三农,走高校基层党建与地方发展互动共赢的发展之路。
(二)活动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围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文件精神,在惠农兴省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构建校地对接双赢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才、科技优势,精心设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检验活动成效,扎扎实实地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从2007年起,在经济管理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在长达五年的与王府站镇党委校地对接中,经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通过专题辅导、基地技术指导、基层组织共建等形式把基层党支部活动做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构建起有特色、见成效、重创新、能推广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活动,努力做到专题辅导与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双向运行”
经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在深入前郭县王府站镇调研中,发现王府站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村党支部的财务管理手段与知识欠缺,对农产品市场风险规避认识不足。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经济管理学院多次派出教工2支部戴昀弟教授、杨子刚教授、郭伊楠老师赴前郭县王府站镇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部分农民进行专题辅导活动。在辅导活动中戴昀弟教授主讲了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技巧,杨子刚教授主讲了玉米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和玉米产销形势,郭伊楠老师针对乡村会计和管理人员讲授了农村会计和财务管理问题。各位老师的讲授深入浅出,将理论和王府站镇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结合,既生动又精彩,得到了乡村基层管理者和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二)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深化活动,努力做到示范引导与农民思想培育“双向互动”
王府站镇在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过程中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土地集约化、经营制度化管理缺乏,造成了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合同不清,农户对集约化经营存在误识,阻碍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束缚了集约化经营方的积极性,阻碍了集约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和规模发展。二是政府缺乏相关服务,镇政府对于集约化经营中的角色没有明确定位,初期政府只注重引入资金和公司来开展集约化经营,对在推进此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缺乏必要的行政手段,导致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成本提高,由于很大一部分成本由镇政府来承担,造成了镇政府财政困难。三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集约化经营让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民没有可从事的工作,对于农村稳定与繁荣发展不利。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经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选派资深农业经营学者孙世勋教授长驻王府站镇实地调研。孙世勋走访了大量农户,收集大量信息,提出了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首先他建议镇政府在每年的冬季对需要流转土地的农户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对需要出租、转包和需要承包土地的农户进行分类调查,并张榜公布,可以方便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为土地有序流转,促进集约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建章立制,规范流转。针对不规范合同,专门制定了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对不规范和损害群众利益的土地流转合同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和规范四条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使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第三积极调处纠纷,维护农民权益。建议镇里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办公室,专门负责调解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这样不仅会减少上访事件,也会为全镇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铺平道路。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大多为镇政府采纳并已发挥出积极作用。
(三)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深化活动,努力做到建设大学生实训基地与培养新型农民“双向共赢”
为实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党建工作目标,把地方变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场,经济管理学院与王府镇以王府站镇优秀青年农民学校为依托,共建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反季节日光温室大棚、手工编织产业园等为实践基地,基地由合作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在共同规划的基础上,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负责投入优秀人力资源,教工党支部定期安排教师到王府站镇优秀青年农民学校讲课,双方共同节约资本,提高效率。基地的管理与运行也由合作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基地的发展与运行。合作培训基地的各种设施,既可用于吉林农业大学教师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也可为王府站镇优秀青年农民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合作双方共享基地的建设成果和人才的培养、输出成果。
基地为学校提供科研平台,改善在校大学生实习条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基地以吉林农业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为地方培养技术、管理等各类实用型人才,提升农村专业人才质量。
三、所取得主要成效
在近五年的共建中,特别是近三年共建工作扎实开展,经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为镇村干部、农民做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技巧、玉米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和玉米产销形势、村镇财务管等专题授课达20余次,授课人数达780余人次。为王府站镇8个村建立村委员财务管理制度达50余项,有效的规范了各村委会的财务秩序,减少农村干群因财务不明关系紧张。为镇政府推进集约化经营建立规章18项,制定合同书5份,为镇政府解决集约化经营面临难题建设意见180条,被镇政府采纳156条,为镇政府推进集约化经营每年节约成本达100余万元,帮助镇政府每年转移劳动力达300余人,为参加集约化经营的农户每年净增利润达3000元,此项为农民增收达170余万元。双方共同建设的培训基地,每年为我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680余人次,为我校节约学生实习资金达20余万元。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活化了学院教师党员的创先争优能力,激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提高了本科教学的教学育人水平,夯实了党建工作实效性和科学性的运行机制。
四、经验与启示
经济管理学院教工2党支部,坚持把支部活动与服务吉林省地方经济、服务地方农业生产相结合。在从2011年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以专题辅导活动为基础,以示范区指导工作为重点,以基层党组织共建为依托,以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桥梁,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支部活动,支部活动紧扣时代脉搏,既符合吉林省和吉林农业大学的特点,又贴近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党员工作实际。
Copyright 2014-2018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吉公网安备22017202000218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