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120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始建于1979年,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吉林省重点学科、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建设学科(A类)。经过40余年的积淀和发展,学科现已形成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食物经济管理、农村发展等4个二级学科。2005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等多个科研平台,首批入选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学科现有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1人。学科队伍均具有博士学位,50%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学科队伍中,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第六届、第七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吉林省万人计划青年人才1人。
学科注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16~2019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近60项,项目总经费达1100多万元。发表SSCI/SCI、CSSCI、CSCD收录期刊学术论文总计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3项,为政府部门提供多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建议和研究报告。
二、培养目标
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政治思想。较全面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坚定“两个维护”,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学术素养与业务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社会经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3.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精神向上,包容合作,诚实守信。
三、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管理。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粮食经济理论与政策、畜牧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是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农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和经营体制变革的特点,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理论和政策创新研究。
2.食物经济管理。主要侧重于经济学及管理学基本理论在食品生产、消费、流通与分配等领域应用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市场与贸易、食品物流与供应链、食品质量保障与质量安全等方面。
3.农村发展。主要侧重于研究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实践。其研究内容包括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农村财政与金融、农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贫困、土地资源管理等。
4.林业经济管理。主要侧重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在林业领域应用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森林资源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环境管理、森林资源产权制度与政策创新等问题。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贯彻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同时重视发挥学术群体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才能。具体培养方式如下:
1.实行导师负责制。在以导师为主的同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入学后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
2.坚持政治理论课学习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要求研究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形势教育和时事政策学习,注意品德修养,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每学年进行政治思想考核。
3.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学术活动。通过参加专题学术讲座、学术研讨活动以及本研究领域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开拓研究视野,培养系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
5.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工作能力,激发学术创造力。
6.文体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艺术素养。
六、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29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课程学习23学分)。课程学习阶段需修读23学分(16学时对应1学分),学位课16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对于以同等学力和跨专业考取的硕士生,应补修4门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考试及格,不计学分。
总学分 |
课程学分下限 |
课程学分上限 |
学位课学分 |
学位课及格成绩 |
其他课及格成绩 |
29 |
23 |
25 |
16 |
70 |
60 |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研究方向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
公共 必修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1 |
||
外国语 |
80 |
2 |
- |
1 |
||||
学科 必修课 |
微观经济学(中级) |
40 |
2.5 |
- |
1 |
|||
宏观经济学(中级) |
32 |
2 |
- |
2 |
||||
计量经济学(中级) |
40 |
2.5 |
- |
1 |
||||
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 |
32 |
2 |
- |
1 |
||||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法 |
32 |
2 |
1 |
|||||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
16 |
1 |
- |
2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 选修课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社会科学类 必选 |
1 |
最低选修1学分 |
|
国际会议交流英语 |
16 |
1 |
- |
1 |
||||
西方文化赏析 |
16 |
1 |
- |
1 |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32 |
2 |
小语种者 必选 |
1 |
||||
学科 选修课 |
农业资源经济与管理Ⅰ |
24 |
1.5 |
2 |
最低选修6学分 |
|||
农村发展与治理 |
24 |
1.5 |
2 |
|||||
农业合作与组织行为 |
24 |
1.5 |
2 |
|||||
产业经济学 |
24 |
1.5 |
2 |
|||||
经济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
16 |
1 |
2 |
经典文献选读及研讨 |
16 |
1 |
2 |
|||||
食物经济管理专题 |
16 |
1 |
2 |
|||||
农业政策专题 |
16 |
1 |
2 |
|||||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专题 |
16 |
1 |
2 |
|||||
林业经济管理专题 |
16 |
1 |
2 |
|||||
粮食经济专题 |
16 |
1 |
2 |
|||||
畜牧业经济专题 |
16 |
1 |
2 |
|||||
系统理论与方法 |
16 |
1 |
2 |
|||||
必修环节 |
开题报告 |
1 |
- |
3 |
||||
中期考核 |
1 |
- |
4 |
|||||
学术活动 |
2 |
- |
1-6 |
|||||
教学实践 |
1 |
- |
1-5 |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1 |
- |
1-6 |
|||||
补本课 |
微观经济学 |
跨学科硕士生从中选择4门,可通过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自学或跟随本科课程学习,由导师负责考核。 |
||||||
宏观经济学 |
||||||||
管理学 |
||||||||
计量经济学 |
||||||||
农业经济学 |
3.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缜密的思维习惯,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可采用笔试、口试、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重在考察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七、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选题与实施。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专业文献,搜集资料。在第2学期内确定论文题目,经学科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开题报告。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要有利于发挥导师和学生的特点。
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3学期初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采取报告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作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在第4学期重做1次,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开题具体办法按《吉林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执行。
2.中期考核(1学分)
为使研究生论文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将对研究生论文工作进行中期全面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学术型硕士应于入学后第4学期末完成。休学研究生中期考核与下一年级同期进行。中期考核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中期考核工作由学院组织,根据学科状况成立中期考核小组,由各学科具体实施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形式须采取PPT汇报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等。中期考核结果设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中期考核成绩优秀比例不超过参加考核人数的30%,具体办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
3.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在本一级学科范围内至少参加4次以上的专题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活动以及本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并要求本人至少公开做学术报告1次。由导师负责对其实践环节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要求将相应的书面记录材料,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的名称、报告内容及观点、收获与见解等,交导师审核合格后记2学分。
4.实践教学(1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践、生产和社会实践。教学实践一般从第2学期开始,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生产和社会实践可利用寒暑假时间,以及结合论文工作,参加社会调查、进行咨询服务等。要求硕士研究生至少完成6学时教学实践。实践教学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5.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坚持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抵制学术造假,捍卫学术尊严是研究生的基本素养,形成“研精思远、究微践行”、潜心做研究、踏实做学问、不求虚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学习、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八、学位论文及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得到一次较为全面的训练,是树立研究生严谨科学作风,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
1.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研究学术论文的要求撰写,否则,不予答辩。一般包括封面、论文扉页、独创性声明、目录、中英文摘要、前言、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具体按照《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规定》执行。
2.学位论文提交的时间。硕士论文初稿要求在答辩前6个月提交给导师确认是否参加答辩,然后进行进一步研讨和修改。
3.学位论文预答辩。为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硕士研究生需要在毕业学期学位论文外审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不通过者不允许参加本学期论文外审和正式答辩。
4.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所有硕士生(包括在职、定向、委培)在攻读学位期间必须以吉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一篇,要求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2)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第三作者发表SSCI、SCI、CSSCI收录学术论文1篇。硕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则上应在答辩前见刊或在线可查(on line发表)。如学术论文未见刊但已录用,必须提交由导师签字确认的录用通知原件及版面费发票,同时导师承诺该学术论文在学生毕业后1年内见刊或在线可查(on line发表)。学院在学生毕业后一年内(截止到下年6月30日前)进行学术成果清查,对于未完成承诺的研究生导师将停止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资格1年,同时取消该导师再承诺的权利。
5.答辩与学位授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吉林农业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和要求,学生在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后,向所在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学院提出答辩申请,经批准后,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答辩合格者经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内容,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我校的相关规定,且达到学校及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十、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培养方案自2020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版权所有: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130118)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吉农经管官方微信